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翻译? 昔者中的者?
摘要: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哪里?1、“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孔子的《孝经》。大概意思是:古代天子有几个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这里的七并不一定是代表七个,而是指几个或者很多的意思。...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哪里?
1、“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孔子的《孝经》。大概意思是:古代天子有几个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这里的七并不一定是代表七个,而是指几个或者很多的意思。全文是: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2、出处:秦汉·孔子及其弟子《孝经》之《谏诤章第十五》。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3、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4、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羊诚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义;臣不不可以不争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5、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原文节选为:“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可以看出文中共从:天子、诸侯、大夫、士、父等五个方面讲解。
6、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忠言的例子
张学良与杨虎城曾多次劝说蒋介石抗日,然而并未成功。最终,杨虎城遭杀害,张学良则被囚禁。唐初宰相魏征以其敢于直言进谏著称,即便唐太宗因他的直言而大发雷霆,他依旧毫不畏惧,继续据理力争。唐太宗对魏征的直言十分赏识,也有所敬畏。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忠臣进谏的例子,如唐太宗时期的魏征。魏征敢于直言,多次向唐太宗提出批评,尽管有时会招致太宗的不满,但魏征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些“忠言逆耳”的建议,最终帮助唐太宗成为了一位明君,使得唐朝得以繁盛。同样,明代的杨士奇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魏征是唐初的一位著名宰相,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而著称。无论何时,只要唐太宗有不当之处,魏征便会据理力争,直言相劝。即使因此惹得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也毫不畏惧,依然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既赏识又敬畏。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意指忠诚的劝告往往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行为正直。这一观点在诸多历史事件中得到了验证,其中,刘璋与刘备之间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历史背景 在三国时期,益州牧刘璋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威胁和内部矛盾的困扰。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全文翻译
1、他解释说,历史上,天子身边有七位直言相谏的诤臣,即使天子为无道昏君,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争的诤臣,即使自己为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自己的诸侯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即使他为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3、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详细解释: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4、孝经的意义 孔老夫子讲到的孝顺,这个意思不是说只是顺从父母的意思,不管父母的意思是善还是恶,一味的迁就顺从,这不是孝,这是《孝经》里面讲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孝经》里专门有一章“谏诤章第十五”就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明白。
5、《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6、《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从堂堂天子到罪大恶极之徒,刘贺如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1、刘贺保住性命的原因主要是他熟读经史,机智应对,以及后来汉宣帝的同情与赦免。机智应对:在被废黜的关键时刻,刘贺引用儒家典籍《孝经》中的话“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表明即使有错误,但因为身边有敢于进谏的臣子,也不会失去天下。这句话让霍光难以反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刘贺保住性命的原因主要是他熟读经史,机智应变,用儒家经典中的一句话化解了危机。具体来说:机智应变:在被废黜的危急关头,刘贺引用了儒家典籍《孝经》中孔子的话:“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意思是天子如果能有七个敢于向他进言谏诤的臣子,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
3、从堂堂天子瞬间沦为罪大恶极之徒,人世间的大起大落莫过于此。
4、刘贺从昌邑王变成天子,再从天子变成海昏侯,可以说,人生相当刺激了,也解释了为何他的陪葬会如此繁多复杂而不逾越礼制了。
5、但很幸运,朱祁镇保住了一条命。被放回的朱祁镇九年后,竟然还能重新当上了皇帝。但更多的情况下,俘后都会被杀掉。另一个被俘名人是宋徽宗赵佶。这个皇帝很有艺术天赋,如果不是当皇帝,应该是史上杰出的文人之一,平生著作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