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张力早教操? 肌张力高操视频?

儿童心理行为的训练方式
1、以言语训练为先导,促进智能的全面发展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婴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 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关于儿童语言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苏联学者认为:对儿童越注意,儿童听到周围人的言语越多,第二信号系统方面的暂时联系发展得越快。因此父母要常与孩子讲话。
2、情绪绘画/日记:通过画画或记录每天的情绪,让孩子直观地表达内心感受。角色扮演游戏:模拟冲突场景(如被抢玩具),引导孩子练习用语言而非行动表达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培养 深呼吸技巧:用趣味方式练习(如吹泡泡呼吸法或想象吹灭蜡烛)。
3、积极沟通建立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是儿童心理教育的基础。家长和教师需主动创造机会,鼓励儿童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感受,避免打断或否定其观点。耐心倾听是关键,通过点头、重复关键词等方式传递关注,并给予正面反馈,如“你愿意分享这些,我很高兴”。
4、- 利用玩具、绘画、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内心世界。- 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和言语,了解其情感状态和潜在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CBT)**:- 帮助儿童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学习更积极的思考方式。
5、引导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方法1 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6、启用「太空对话器」(纸筒电话),通过道具降低对抗性。注意每次规则执行后需复盘:“刚才如果用太空电话说需求,会不会更快解决?”日常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强化正向表达,例如家长扮哭闹小熊,让孩子引导小熊说出“我想要多吃饼干”。
家有高危儿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1、家有高危儿的家长一定要尽早带孩子来儿保中心高危儿门诊建立专案管理,定期监测小儿的体格、智力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进行干预,以最大限度降低高危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2、重点关注与护理 对于高危儿,医疗界会给予特别关注,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进行检查,以监控孩子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高危儿的家庭护理也需格外注意,包括合理的喂养、保暖、预防疾病等。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科学育儿知识讲座:定期举办讲座,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和能力。 一对一喂养及保健指导:针对高危儿的特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喂养和保健建议。 发育异常儿的跟踪监测与指导:对发育异常的高危儿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测,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致住院新生儿的家长――高危儿的随访和干预
1、高危儿干预门诊的工作程序:出院前购入早教光盘和书――家长健康教育。42天来院回访,建立高危儿随访档案,以后每月回访1次或遵医嘱。
2、中重度脑损伤患儿的特殊治疗:运用运动疗法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物理电治疗、认知功能训练和药物治疗:根据患儿情况酌情选用。出院后随访及干预:随访时间:出院后710天开始随访,1岁以内每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随访内容:包括体格发育测量、神经运动检查、智力测试等。
3、检出高危新生儿:通过神经发育评估,尽早发现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表现,以便进行重点随访,并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神经生理学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也是发现脑损伤的重要线索。
4、高压氧治疗: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外伤方面有一定疗效。水疗:可作为辅助手段,但疗效缺乏有力证据。感觉和运动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但对运动发育的促进作用尚不明确。家长指导及随访管理:对促进发育和行为表现、降低母亲的焦虑情绪、改善高危儿的运动发育有积极作用。
5、高危儿未发现落后者6个月内每月到儿保中心高危儿门诊系统评估1次,并接受干预训练家庭指导1次;6月~1岁每2个月1次;1~3岁每3~6个月1次。如发现落后则根据落后程度,由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干预方案,由治疗师具体实施干预训练并进行相应的家庭干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