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金生

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反思)

金生 09-03 73
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反思)摘要: 幼儿园大班怎么教数学1、幼儿园中班数学的学习一般就是数的认识,学会数与实物的对应,知道简单的大小的比较,知道5以内数的加减法等。幼儿园大班要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破十法,凑十法,...

幼儿园大班怎么教数学

1、幼儿中班数学的学习一般就是数的认识学会数与实物的对应,知道简单大小的比较,知道5以内数的加减法等。幼儿园大班要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破十法,凑十法,相邻数,比较大小这些都会。能口头数数到100,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能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实物,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并说出实物的总数。

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反思)

2、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数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数字书写习惯培养 教会孩子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确保他们的书写规范、整齐,同时培养他们认真的书写习惯。 数量认知与数数能力 进行20以内的成组数数及倒数练习通过游戏或实物操作,帮助孩子掌握这一技能

3、幼儿园大班教数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数学启蒙:大小比较和形状配对: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教孩子进行大小比较和形状配对,帮助他们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空间关系

幼儿园大班数学一寸虫教案

1、幼儿园大班《一寸虫》教案1 设计思路: 本次数学活动以绘本《一寸虫》为载体,借助故事情境,引发了他们对测量兴趣。以故事情节发展线索,让幼儿进行由浅入深的三次操作(测量),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只用一条一寸虫进行准确测量→经验拓展身体测量,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讨论交流、互动学习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园大班数学一寸虫教案1 活动目标: 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测量,初步感受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在故事的情境中,感受一寸虫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智慧。 活动准备: 绘本《一寸虫》PPT,幼儿三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3、看课件,幼儿检查自己测量的结果。用一条一寸虫进行测量。游戏:量一量。用一寸虫量一量五官,再次体验测量的方法。两个小朋友合作测量。交流测量结果 结束部分 讲诉故事的结尾部分,当一寸虫碰到夜莺,是怎么逃脱的。(因为他有数学家的脑袋,他能快乐的解决困难)。

4、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让幼儿了解废弃的塑料袋、泡沫用品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 【教案目的】 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功能,并能作好记录。 能运用手、眼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了解这些污染造成的危害,从此关心周围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5、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6、第二个场景是一寸虫和巨嘴鸟、蜂鸟、苍鹭的画面,主要是引导幼儿用新方法测量它们某一部位的长度。第三个场景是一寸虫和夜莺的画面,主要是启发幼儿发散思考声音”的测量方法,结合故事内容,让幼儿感受到一寸虫的智慧。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延伸活动: 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篇2 设计意图:《纲要》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1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教案 活动目标: 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说内容 选择依据《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量具,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设计

1、.准备活动。游戏:点兵点将。幼儿站成圆圈,教师站在圈内,和幼儿一起念儿歌(儿歌附后),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逐个抚摸幼儿的头。当念完最后一句后,所有被摸过头的幼儿高高举起右手,大喊一声:“到!”2.集体活动。① 复习数位。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如“123”,请幼儿说说这个数字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2、组织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观察需要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要数清需要几个人,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并做好记录。(大约16步)请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想一想)够不够100米,若要够100米,则需要多少人呢?要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3、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小小树医生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胸围现在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4、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反思 测量是幼儿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

5、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尝试用尺和替代物玩量一量的游戏,对测量活动产生兴趣。

6、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延伸活动: 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篇2 设计意图:《纲要》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大班数学用尺量一量教案

1、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萌发对测量的兴趣。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2、同时建议教师:“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大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更多的是利用自然物(如筷子、纸条、书本、吸管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

3、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小小树医生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4、.通过操作学具,让幼儿经历100以内数与量对应的过程。2.操作中,继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专注、细心的习惯。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2.学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橡皮泥;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